
“我深深感到,基层是广阔的人生舞台,基层工作大有可为。”5月20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边防大队黑牙克恰提边防派出所副所长、阿合奇县二牧场党委副书记管海斌在与石河子大学学生座谈时这样说。
2005年7月,管海斌从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就来到新疆最西部、条件最艰苦的阿合奇县边防大队黑牙克恰提边防派出所,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
“在我去派出所报到的路上,我想象那里应该是美丽的大草原。可是到后我傻眼了,其艰苦程度难以想象:海拔3000米,没有公路,没有水,没有电。风特别大,在风季,派出所一个月至少要换4面国旗!吃水特别难,到最近的涝坝拉水一次要3个小时;早晨洗完脸的水也舍不得倒掉,因为晚上还可以洗脚;开水不能直接饮用,只有加点盐进去才能凑合着喝;就连刚蒸出来的馒头也带着一股羊粪的味道。”当记者问他刚到黑牙克恰提边防派出所有何感受时,管海斌这样回答。
“我曾一度迷茫,心灰意冷,是一件事改变了我。2006年冬天,在去阿勒吐尕牧业点走访的路上遇到了雪崩,我被埋在雪下4个小时,幸亏牧民家的狗发现了我。当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牧民的毡房里,身上盖着厚厚的被褥;我的双脚正在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苏拉布比大妈的怀里,当时我就流下了眼泪。大妈还宰了家里唯一的山羊娃子给我补身子。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柯尔克孜这个民族的伟大和朴实,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坚定了我留下来的决心,更坚定了我做好边防军人的信心!”
管海斌告诉记者,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语言不通等于“聋哑人”。所以,他先从学习柯尔克孜语开始。通过一年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他能够和当地群众用柯尔克孜语言交流了,熟记管区的每一个山口、每一个牧业点,甚至是每一个毡房,对每一户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达到了“两会”和“六个百分之百”。“两会”就是会讲民族语言、会做群众工作;“六个百分之百”就是人口熟悉率、人员管控率、知警率、见警率、破案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100%。
由于通信条件落后,为方便工作,管海斌按户制作发放简易留言条,并在牧民较为集中的地方设置留言箱。久而久之,辖区群众形成了接到留言就回复口信的习惯,即使走访不见人,但工作照常运转。对群众请求代办的事情,不论办得怎样,他都践行有求必应的承诺。四年来,他共使用留言条3500多张,通过便条采集、核对人口信息900多项,宣传、教育群众1000多户。“便条警务”成了管海斌责任区的一个特色。
管海斌同时担任阿合奇县二牧场党委副书记。阿合奇县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自然条件差,牧民生活水平比较低,管海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6年9月初,他挨家挨户给群众做工作,终于动员23户老乡走出家门到阿克苏拾棉花,并为其中8人掏了路费。外出务工人员当年就增收2200元。管海斌还通过听广播、查看农牧业科技书籍、上网等方式,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400多条,2007年帮助驻地牧民群众增收8万多元,被群众亲切地称为“会帮群众挣钱的书记”。
2009年10月初,辖区遭遇了60年一遇的雪灾,积雪平均厚度60厘米,山区局部地方达到了1.5米。为转移群众,管海斌立即和派出所官兵成立救援小分队,在12个牧业点连续奋战三天三夜,转移被困牧民317人、牲畜2300多头,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万元。为此,他得到了公安部和自治区领导的表扬。
管海斌说,牧民生活比较苦,缺医少药,所以每次下管区,他都要带3个包:警务包、工具包和医疗包。最值得骄傲的是,他还担任了一所小学的汉语老师,每个星期二下午去给孩子们上课。
渐渐地,管海斌这个汉族民警成为辖区少数民族群众心目中最喜爱的人。他的群众工作方法也成为新疆边防牧区的“管海斌群众工作方法”,得到了各界的充分肯定。
管海斌先后被授予“全国公安机关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先进个人”“公安边防部队新时期群众工作标兵”;自治区“十大法治人物”;被新疆边防总队授予“十大边防卫士”和“标兵干部”称号;连续四年被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评为“先进工作者”;被南疆军区评为“民族团结十大标兵”,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8次。
“我仅仅做了应该做的平凡小事,但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高荣誉。我会一如既往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结束采访时,管海斌这样对记者说。
|